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誰
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張良在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時,遇到了一位故意將鞋掉入橋下的老人,老人讓張良幫他撿鞋并穿上。盡管張良心中不快,但出于對老人的尊重,他還是照做了。老人對張良的忍耐和尊敬印象深刻,稱他為“孺子可教”,并約定五日后相見。經過幾次考驗,老人最終贈給張良《太公兵法》,張良研讀此書后,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孺子可教是哪位人物的典故
"孺子可教"這個成語的典故與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張良有關。張良在年輕時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失敗后隱居到下邳。在一次散步時,他在橋上遇到了一位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的老人。老人讓張良幫他撿鞋并穿上,張良雖感到驚訝但仍然照做。老人對張良的行為感到滿意,稱贊他"孺子可教",并約定五天后再次相見。經過幾次考驗張良的耐心和誠意后,老人贈給他一部《太公兵法》。張良后來憑借這部兵法,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贊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 。
十面埋伏的主人公是誰
"十面埋伏"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項羽和韓信。這個成語出自楚漢相爭時期的垓下之戰,其中項羽是楚軍的領袖,而韓信則是漢軍的將領。在公元前202年,劉邦率領漢軍追擊項羽至垓下,并采取了韓信的"十面埋伏"戰術,成功地將項羽軍隊重重包圍,最終逼迫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形容四面受敵、形勢危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