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博士雙證5所高校
以下是2024年提供在職博士雙證項目的5所熱門高校及其相關信息:
1. 武漢大學
- 學制:3年
- 學費:8.4萬
- 授課方式:非全日制集中授課
- 入學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即可就讀
- 證書:可獲得畢業證書及博士學位證書
- 參考來源:
2. 華中科技大學
- 學制:4年
- 學費:8.4萬
- 授課方式:非全日制集中授課
- 入學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即可就讀
- 證書:可獲得畢業證書及博士學位證書
- 參考來源:
3. 同濟大學
- 學制:4年
- 學費:15萬
- 授課方式:非全日制集中授課
- 入學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即可就讀
- 證書:可獲得畢業證書及博士學位證書
- 參考來源:
4. 上海交通大學
- 學制:2.5年
- 學費:29.8萬
- 授課方式:集中授課
- 入學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可以就讀,碩士有學位者可申請博士學位
- 證書:可獲得博士學位證書
- 參考來源: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學制:4年
- 學費:7.2萬
- 授課方式:非全日制集中授課
- 入學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即可就讀
- 證書:可獲得畢業證書及博士學位證書
- 參考來源:
這些高校的在職博士雙證項目旨在為在職人員提供靈活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能夠在不脫產的情況下,通過集中授課完成學業,并在滿足一定條件后獲得學歷和學位雙證書。這些證書在法律地位上與全日制博士生證書相同,可用于單位內的升職、加薪和職稱評定等。
在職博士學校一覽表
以下是一些提供在職博士項目的院校及其相關信息: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招生專業:教育學
- 課程學制:4年
- 課程學費:7.20萬
2. 華中科技大學
- 招生專業:機械工程
- 課程學制:未明確
- 課程學費:8.40萬
3. 北京師范大學
- 招生專業:教育學
- 課程學制:4年
- 課程學費:10.00萬
4. 同濟大學
- 招生專業:電子信息
- 課程學制:未明確
- 課程學費:15.00萬
5. 北京大學
- 招生專業:機械
- 課程學制:未明確
- 課程學費:20.00萬
6. 上海交通大學
- 招生專業:金融學
- 課程學制:2.5年
- 課程學費:29.80萬
還有一些其他院校提供在職博士項目,如社科院、中科院心理所、武漢大學等,具體的學制和學費信息可以參考以下一覽表:
| 招生院校 | 學制 | 學費范圍 |
|----------------|--------|----------------|
| 社科院 | 2-2.5年 | 8.8-18.8萬 |
| 上海交通大學 | 2.5年 | 29.8萬 |
| 中科院心理所 | 2年 | 4.58-5.86萬 |
| 北京師范大學 | 4年 | 10萬 |
| 華中科技大學 | 4年 | 8.4萬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4年 | 7.2萬 |
| 武漢大學 | 3年 | 8.4萬 |
在職博士的招生條件、學制、學費等信息可能會有所變動,建議直接聯系相關院校或訪問官方網站獲取最新信息。不同院校的在職博士項目可能有不同的報考條件和申請流程,具體詳情可通過各院校的招生簡章了解。
最容易的雙證在職博士
在職博士教育主要分為單證和雙證兩種類型。單證博士通常指的是畢業后只能獲得博士學位證書,而沒有畢業證書的教育方式。相對而言,雙證博士則是指在完成學業后,可以獲得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兩種證書的教育方式。
對于在職人員來說,選擇雙證博士項目通常意味著需要通過更嚴格的入學考試和學術要求。目前,國內在職博士雙證的獲取途徑主要包括:
1. 普通招考(通常所說的考博),需要參加各個高校自主命題的博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報考類別分為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兩種,其中定向就業是在職學習,不需要將個人檔案和戶口轉到學校,畢業后需要回到原單位工作。這兩種報考類別,畢業后都可以獲得雙證,即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博士學位證書。
2. 申請-考核制,這是一種逐漸成為招收博士生主流方式的途徑,對申請者的條件要求較為嚴苛,難度較大。
3. 同等學力申請博士學位,這種方式不需要參加統招生入學考試,屬于寬進嚴出的學習方式,對課程的要求也靈活很多,但最后只能獲得學位證,沒有學歷證書(即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4. 專業學位博士項目,如工程博士(D.Eng或者Eng.D)和教育學博士(Ed.D),這一類項目通常針對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招生名額少且門檻高。
在選擇在職博士項目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學歷要求、工作經驗、學術成果、推薦信等。也需要關注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了解具體的報考條件和流程。一些特定的項目,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英國斯特靈大學合作的創新與領導力博士學位教育項目,也是在職人員可以考慮的雙證博士項目之一。
總的來說,在職博士雙證項目雖然在學習和工作的同時進行,但要求較高,需要申請者有較強的學術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由于在職博士項目的特殊性,申請者需要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之間做出合理的平衡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