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高又缺人的冷門專業
以下是一些收入高但相對冷門的專業:
1. 保險專業:由于對保險行業的偏見,求職者對該專業的求職意向較低。保險行業屬于金融行業,全國平均起薪普遍高于其他行業。
2. 中介服務:由于社會對服務性行業從業者的偏見,中介服務專業成為冷門。盡管如此,房地產中介等行業的月薪和年終獎相當可觀。
3. 文物與博物館:該專業不僅可以在文化部門工作,還可以在拍賣行、藝術收藏公司等行業發展,起薪較高。
4. 心理咨詢師:社會對心理咨詢師的需求量大,但從業者相對較少,因此該職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朝陽行業的地位。
5.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就業前景較好。
這些專業雖然相對冷門,但由于特定行業的需求或社會發展趨勢,它們提供了較高的薪資和良好的就業前景。
女生學什么技術掙錢多
以下是一些適合女生學習且掙錢多的技術領域:
1. 數字技術領域:隨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女性在數字技術領域參與率較高的職位以大數據類、項目管理類和測試類為主。其中,自動化測試工程師崗位中,女性的平均期望薪資較男性高出18.8%。數字技術類崗位有望成為女性打破職業壁壘和收入差距的前沿陣地。
2. 計算機與數據處理人員:在互聯網/IT行業中,技術和產品類崗位的男性從業者平均薪資優勢分別為16.5%和16.8%,僅為整體薪酬優勢的一半。計算機相關專業在就業市場中受歡迎,薪資較高。
3. 美容、美發、美甲、化妝:美業是一個廣泛的領域,包括美容、美發、美甲、化妝等多個方面。這些行業不僅適合女性學習,而且市場需求大,創業成本相對較低,適合女性創業。
4. 設計類技術:如平面設計、影視后期包裝、視頻剪輯等,這些領域男女從業者都不少,且存在優秀的設計師。視頻剪輯尤其被提到,無論是上班還是做兼職,收入都很豐滿。
5. 電子商務UI設計: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UI設計也成為了一個熱門且薪資較高的領域。
6. 金融、會計:在經濟類領域,金融、會計等技術也是女性可以考慮的高薪職業方向。
7. 藝術設計類:如動畫設計、室內設計、珠寶設計、廣告設計等,這些領域都是高薪熱門的行業。
8. 師范專業:教育業的就業范圍廣,工資福利待遇各方面都不錯,尤其是學前教育,適合喜歡孩子的女生。
這些技術領域不僅提供了較高的薪資水平,也為女性提供了打破職業壁壘和收入差距的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領域時,除了考慮薪資,還應結合個人興趣、職業發展和市場需求。
未來比較有前景的行業
未來比較有前景的行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領域:
1. 技術領域:
- 移動互聯網:隨著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許多行業可以進一步移動互聯化。
- 知識工作自動化:實現各行各業的教育培訓、知識經驗的自動化。
- 物聯網:實現萬物互聯,提升物品的安全可塑和運營效率。
- 云計算:推動一切上云,大廠都有自己的云技術云服務。
- 先進機器人:如物流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
- 自動汽車:全天候待命的自動汽車,節約社會資源。
- 下一代基因組學:預測2050年能實現永生的技術突破。
- 儲能技術:實現能源的充分利用。
- 3D打印:設計后直接生產,省去復雜中間環節。
- 先進油氣勘探及開采:當前因技術原因無法開采的油氣資源巨大。
- 先進材料:實驗室里的先進材料一旦量產商用,可以帶動產業升級。
- 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
2. 芯片行業:由于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長期趨勢不變,電子產品中的芯片含量持續增長,芯片行業值得長期看好。
3. 旅游業:展現出強勢復蘇態勢,國內旅游人次和收入均超過疫情前水平,出境游也生機勃勃。
4. 新能源領域:包括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特別是可控核聚變領域,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5. 低空經濟產業: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俗稱“飛行汽車”)作為低空經濟的首選工具,有望成為大熱賽道。
6. 大模型應用:隨著底層通用大模型技術的逐步成熟,圍繞應用端的商業落地將在2024年加速實現。
7. 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特別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預計未來幾年將以每年10%的增長率持續增長。
8.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大新興產業,以及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大未來產業。
9. 軟件行業:預計2029年整體行業的市場規模將超21萬億,技術將呈現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平臺化以及融合化的發展趨勢。
10. 體外診斷行業:預計202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900億元,技術創新、學科交叉融合、政策規范發展是主要趨勢。
這些行業的發展態勢、時空布局與政策建議,各地結合科技與產業基礎搶跑未來產業發展,全國有約20個省市圍繞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布局未來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