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縱的意思
七擒七縱是一個成語,源自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具體指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南征過程中,七次擒獲南方酋長孟獲,又七次將其釋放,最終使孟獲心服口服,不再反叛。這個成語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甘情愿地歸順。
成語釋義
- 基本意思:七擒七縱(拼音:qī qín qī zòng)意指通過反復的擒獲與釋放,使對方心服口服,最終達到控制或征服的目的。
- 出處:該成語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其中描述了諸葛亮如何通過智謀和寬容的策略,成功地平定了南中叛亂,贏得了孟獲的信任與歸順。
典故背景
在三國時期,蜀漢面臨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諸葛亮決定出兵平定。孟獲作為南方的酋長,最初對蜀漢不屈服。諸葛亮采取了“七擒七縱”的策略,先后七次捕獲孟獲并釋放他,目的是讓孟獲意識到蜀漢的實力與仁德,最終使其心甘情愿地歸順蜀漢。
成語用法
- 比喻意義:七擒七縱不僅僅是軍事策略的體現,更是一種通過寬容與智慧來贏得人心的策略。它強調了在處理人際關系或沖突時,理解與包容的重要性。
- 例句:
- “你對她七擒七縱,她現在是心服口服了?!?/p>
- “孔明先生對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其心悅誠服?!?/p>
總之,七擒七縱不僅是一個歷史典故,也是一個深刻的策略理念,強調了以德服人和靈活應對的智慧。
七擒七縱的意思和典故
七擒七縱是一個源自三國時期的成語,主要描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征討南方少數民族首領孟獲時所采取的策略。其具體含義和典故如下:
成語釋義
七擒七縱(拼音:qī qín qī zòng)指的是諸葛亮在南征過程中,七次生擒孟獲,又七次將其釋放,最終使孟獲心服口服,不再反叛。這個成語比喻善于運用策略,使對方心甘情愿地歸順。
典故來源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其中記載了諸葛亮為了鞏固蜀漢的后方,采取了“七擒七縱”的策略。諸葛亮在南征時,面對不愿屈服的孟獲,選擇了多次擒獲與釋放的方式,以此來感化孟獲,使其最終心悅誠服,愿意歸順蜀漢。
故事背景
在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孟獲作為南方的酋長,屢次襲擊蜀軍。諸葛亮通過智謀將孟獲擒獲,但并沒有選擇殺掉他,而是以仁德和禮遇對待,釋放了他。孟獲在經歷了七次被擒和釋放后,終于被諸葛亮的策略和仁德所感動,表示愿意歸順蜀漢。這一過程不僅展示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體現了他以德服人的智慧。
成語的引申意義
七擒七縱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的描述,它還被引申為一種策略,強調在處理人際關系或沖突時,運用寬容和智慧來贏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這種策略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是在談判和管理中。
七擒七縱是一個富有歷史背景和深刻意義的成語,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也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和人際交往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