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本宣科的意思
“照本宣科”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zhào běn xuān kē。其字面意思是“照著本子念條文”,用來形容在講課、發言等場合中,死板地按照課文或講稿進行,沒有發揮和生動的表現。
成語解釋
- 構成:
- 照:按照
- 本:書本
- 宣:宣讀
- 科:條文
- 含義:形容講課或發言時,機械地照本宣讀,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通常帶有貶義。例如,有人可能在會議上只是簡單地重復文件內容,而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或討論。
成語出處
“照本宣科”出自元代關漢卿的雜劇《西蜀夢》,其中有句臺詞提到:“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這表明了其最初的用法與宗教儀式相關,但后來逐漸引申為對任何形式的機械重復的批評。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 照貓畫虎
- 照葫蘆畫瓢
- 反義詞:
- 斷章取義
- 添油加醋
這些詞語都與“照本宣科”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語境和用法。
使用示例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用“照本宣科”來形容某些老師的教學方式,或者某些會議發言者的表現。例如:
- “這位老師講課生動活潑,從不照本宣科。”
- “在這場說明會上,解說人員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說服力。”。
“照本宣科”不僅是對一種講述方式的描述,也反映了對缺乏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批評。
本末倒置的意思
“本末倒置”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ěn mò dào zhì。其字面意思是“本”指樹根,象征事物的根本;“末”指樹梢,象征事物的細枝末節;“倒置”則表示顛倒、混淆。這個成語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質和非本質的關系弄顛倒了,形容在處理事情時忽略了根本問題,而過于關注細微末節的事情。
成語來源
“本末倒置”出自宋代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其中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強調了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必須明確事物的主次和輕重。這一成語也與《禮記·大學》中提到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相呼應,強調了掌握事物的先后次序的重要性。
使用示例
在現代漢語中,“本末倒置”常用于批評那些在處理事務時不分輕重緩急的做法。例如:
- 在教育中,如果只關注學生的外在表現而忽視其內在素質的培養,就可以說是“本末倒置”。
- 在企業管理中,若過于注重短期利潤而忽視長遠發展戰略,也可被視為“本末倒置”。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輕重倒置、舍本求末、削足適履。
- 反義詞:正本清源、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總之,“本末倒置”提醒我們在處理事務時要明確主次,避免因小失大。
宣本照科
“照本宣科”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zhào běn xuān kē”。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按照書本或現成的文章、稿子進行宣讀,形容講課、發言等行為死板,沒有靈活運用的能力,缺乏生動性。
成語解釋
- 字面意思:照著本子念條文。
- 比喻意義:形容在講課或發言時,完全按照課文或講稿進行,沒有發揮和創新,表現得非常刻板。
成語出處
“照本宣科”出自元代關漢卿的雜劇《西蜀夢》,其中有句臺詞:“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這句話反映了當時對照本宣讀的批評。
用法與例句
- 用法:這個成語通常用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帶有貶義,常用于批評那些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的人。
- 例句:
- “這位老師講課生動活潑,從不照本宣科。”
- “在這場說明會上,解說人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說服力。”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
- 反義詞:斷章取義、添油加醋。
總之,“照本宣科”強調了在表達和教學中應避免的僵化和缺乏創造性的方法,提倡靈活運用知識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