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意思】:芻蕘之言:割草打柴人的話。指普通百姓的淺陋言辭,也用作講話者的謙詞。
【成語來源】:《詩經(jīng)·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成語拼音】:chú ráo zhī yán
【成語聲母】:CRZY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用法分析】:芻蕘之言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和口語中,常用于自謙。
【成語結(jié)構(gòu)】:偏正式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使用程度】:一般成語
【褒貶解析】:貶義成語
【芻蕘之言的近義詞】:芻蕘之見
【芻蕘之言的反義詞】:遠(yuǎn)見卓識(shí)
【成語例子】:巧匠何曾棄樗櫟,芻蕘之言或有益。(宋·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
【成語接龍】:
芻蕘之言 → 言之有理 → 理虧心虛 → 虛情假意 → 意滿志得 → 得心應(yīng)手 → 手疾眼快 → 快馬加鞭 → 鞭長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獸心 → 心神不寧 → 寧戚叩牛 → 牛頭馬面 → 面黃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紳名流 → 流風(fēng)回雪 → 雪泥鴻爪 → 爪牙之士 → 士飽馬騰 → 騰云駕霧 → 霧慘云愁 → 愁云慘霧 → 霧閣云窗 → 窗明幾凈 → 凈幾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蒼染黃 → 黃衣使者 → 者也之乎